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中心情况  管理规定  新闻信息  实验教学  下载中心  学院主页 
文章标题

关于武体融媒体中心假前设备管理办...
关于武体融媒体中心假前设备管理办...
2023-2024学年本科生实验课程一览表...
2023-2024学年研究生实验课程一览表...
2024年2月-7月实验室课程一览表
新闻传播学院20周年院庆视频
2021中国新闻年鉴武体首发短视频

实验教学
您的位置: 首页>>实验教学>>课程介绍>>正文

本教学实验中心教学体系
2016-05-18 13:45  

一、科学制定实验教学质量标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实验教学是教学环节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渠道。  

   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本中心采取全面的质量管理措施。主要体现在:  

   1)全方位管理。从教、学、管三方面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调研分析,以实现各种软件、硬件、潜在要素的优化组合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2)全程管理。实验教学过程主要涉及课前准备、课上指导、课程考核、教学效果四方面。涵盖教学条件、教学准备、态度方法、实验讲解、课堂指导、教学组织、实验报告、实验考核、实验效果等九个环节。中心教学资料准备、师资配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师备课、学生预习、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安全教育、讲解示范、实验辅导、学生操作、实验验收、教学进度、课堂秩序、撰写报告、批改评阅、考核办法、考核结果、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等二十项指标。

   3)全员管理。实验教学主要参与人员,包括实验中心负责人、教学系部负责人、主辅任课教师、选课学生都在教学质量考评范围之内。  

实验教学质量考核标准的具体要素包括:

1)实验准备必须充分。

   实验准备主要包含教学资料准备、师资配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师备课和学生预习等内容。  

   教学资料准备的基本要求是大纲科学,教材(或指导书、讲义)适用,设备完好,耗材充分。  

   师资配置注重结构合理和搭配协调,注重师德表现和业务水平。可根据师资队伍和课程性质,采取主辅双师(即采用从事实验教学专职人员作为主讲教师,从事理论相关教学教师作为辅助教师同堂开展实验教学)、课程教师组等方式配置教师。专、兼职教师遴选要注重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一经确定则从原则上保持不变。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团队)为教学而进行创造性工作。设计要求,一方面要保质保量,与大纲要求吻合,与理论课内容互补,课堂任务量适中(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重创新性,综合、设计类实验项目比重,基础课≥30%,专业课≥80%;实验内容年更新率,基础课≥10%,专业课≥20%。

   备课是教师依据大纲要求和课程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备课应达到项目开出率100%,熟练掌握实验内容和技术,教案翔实,教学过程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有效学习,布置明确具体的预习内容和要求。  

   学生课前应按预习要求熟悉实验内容、步骤、设备,初步预测了实验结果,有疑有惑,有预习报告。  

   2)课堂教学保证有序有效。  

   实验中注重教师示范与学生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相结合。实验讲解和学生操作是课堂教学中心环节之一。  

   讲解实验内容首先讲解安全事项,课堂指导强化安全排查,做到安全实验有保障,安全隐患有预案,安全事故处理得当。  

   教师对实验内容熟悉,讲解条理清晰,技术娴熟,示范到位,报告撰写要求明确。  

   教师课堂指导耐心细致,认真观察指导操作,耐心答疑解惑,重规范,鼓励创新。  

   实验验收求真务实,对原始数据记录进行验收,禁绝虚假数据记录;不符合要求的,给予重做。  

   最后,学生仪器摆放有序,安装连接正确,步骤明确,操作规范,记录实事求是。  

   教学组织是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师生遵规守纪,不离开实验区。实验、值日分组合理,考勤记录规范,实验区干净整洁。  

   教师教学进度掌控适度,课堂时间饱满(90分钟/次),分配合理(t讲:t做≤1/3),课程进度与课表一致。  

   3)实验考核及时、规范。  

   实验报告撰写规范,实事求是,数据处理正确,问题分析到位,无抄袭。实验报告,批改率100%,评阅标准明确,打分合理,讲评及时(最迟在下次课前)。实验考核办法科学规范,独立设课实验进行实验理论和操作考核;随课实验每个实验随课考核。结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及考勤评定总成绩。实验考核结果真实反映教学效果;80%学生能正确设计方案、规范操作仪器、正确分析结果、规范撰写报告;总成绩成正态分布。  

   4)达到实验效果。  

   教学效果内容设计有吸引力,指导有启发性;实验中新现象、新问题发现、研究和解决有助于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师生互动良好。学习效果表现在学生兴趣浓厚,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明显,愿意并能够进行深入学习。  

二、立体构建“三双”式实验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以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设计为导向,本实验教学中心依托试点学院改革,立足学科建设,形成了以体育、艺术及媒介融合为特色的“三双”式实验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1)双实:以实验、实习为基础的“双实”式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中心的基础功能是满足教学需求,服务人才培养。本中心站在学生成人与成才的高度,在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上,注重突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实习平台和机会。  

   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实验类课程体系,以社会调查、中期实习、毕业实习为主的实习和以兴趣小组与特色团队为主的课外实验。这三个层次将课堂传授、自主实践和社会检验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验、实习掌握专业技能、对接行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在课外实践和自主实习等环节,本中心均配备了校内导师和业界导师,除了指导专业技能以外,还帮助学生养成职业道德、伦理法规等方面意识。  

   为体现实验、实习的教学特色,2013年,由武体新闻传播学院牵头,联合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武昌首义学院三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与湖北广播电视台共建了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湖北广播电视台在本中心设节目研发基地,《挑刺体坛》与《健康跟我来》两档电视节目在湖北移动频道首播之后,上传国内各大网站供网友反复点播。  

   在校内实习实践平台搭建方面,实验教学中心依托现有师资及设备资源,创办了《新传人》报纸,新闻传播学院官方网站以及新人专属、武体映画、武体广告、伢视季等微信公众平台。学生通过加入院内媒体平台,锻炼采写编评、摄影摄像、编辑制作等能力,制作实验作品,并利用平台进行策划、发布和分享,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形成了良好的实践氛围和学风。  

   2)双创: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双创”式拓展模式  

   本中心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广度,形成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特色。今天的实习实践,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毕业生质量检验、产品“淬火”、回炉再造等单一认识,而是要放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和“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下,通盘考虑,学用结合,把大学期间全部的课程学习、实践创新与职业规划、人生理想有机统一起来。  

   本中心鼓励学生依托专业背景,结合个人专长大胆创新、创业,现有大学生自办媒体基地7个、大学生自创节目基地3个、大学生专业提升与学科竞赛基地若干、大学生文化与创意公司孵化机器若干。在各种扶持政策下,通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骨干,老生帮带新生的运营模式先后组建了四大微信订阅号(新人专属、武体映画、武体广告、伢视季)、一个微电影团队、两个节目中心(体育脱口秀《挑刺体坛》、健身养生节目《健康跟我来》)和“小荷尖尖”创新创业团队。  

   在国外,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一般都具有好多年的新闻从业经验;在国内,新闻传播学院的多半教师没有一线业界经验。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更新理念,立足前沿,本中心一是注重引进具有业界创新经验的教师,现有十几名教师从媒体转行而来;二是积极开展“双跨工程”,定期将青年教师送到媒体,将媒体骨干安排进校,到彼此单位挂职锻炼;三是聘请兼职教师,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比如新华社徐济成、陈越,央视宋世雄、师旭平、沙桐、洪钢等,都是武体新闻传播学院的兼职教授,他们每年至少一次前来学校演讲或授课。  

   在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基础上,本中心与业界开展深度合作,从2013年南京亚青会开始,武体新闻传播学院积极与新华社合作,先后派遣了师生团队,全程参与了南京亚青会、南京青奥会、南宁体操世锦赛、苏州乒乓球世锦赛、鄂尔多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等大型赛事的媒体运行与新闻服务工作;从2014年开始,派遣师生团队与武汉体育发展投资公司合作,开展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国际马拉松赛的合作报道工作。  

   3)双融:以专业融通、平台融合为依归的“双融”式理念模式  

   本中心以新闻业界媒体融合的前沿理念指导整个实验教学活动与实验资源配置,在一个中心的框架下,实现院内与校内各专业的融通,实现平面设计实验平台、视听目实验平台、媒体服务实验平台、媒体融合实验平台、创新创业实验平台的深度融合。在具体做法上表现为,用课程和团队融通专业、以项目融汇技术、以理念融合平台。  

   突出专业特色,就是要充分发挥所在高校的优势,依靠所在高校的办学特色,凝练自己的专业特色。体育院校的办学特色离不开体育,体育院校办新闻传播类专业,体育特色自然成为了专业特色。在课程设置中,比一般大学仅仅开设《大学体育》不一样,武体新闻传播学院各专业均开设了体育理论课程《体育社会学》,体育术科课程《田径》《足球》《篮球》《网球》,这些都是必修课,各专业还根据需要,分别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比如新闻学专业开设了《体育新闻报道》《体育摄影摄像》《体育广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了《体育解说评论》,编导专业开设了《体育节目赏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设了《体育场馆设计》,等等。      

   通过课程设计,新闻传播类专业与学校其他专业进行融合。此外,通过组建跨专业团队,新闻学、视觉传达设计、广播电视编导及播音与主持艺术各专业师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协作实现专业融通。微电影团队的编剧、导演、主演、配音、剪辑等岗位汇集了各专业优秀本科生及研究生。微电影作品《回》受邀参加唯一国家级电影节的第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微电影展映,荣获三等奖。  

   2014年始,全国各地的媒体融合实践轰轰烈烈展开,在用户、产品、技术商业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形成了自建平台式、自建终端式、倒融合式、U盘式生存与跟进式等五条融合路径。从国际范围来看,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正在改变新闻业界的生态环境,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传统的报纸记者、电视记者逐渐消失。媒体机构必须全面实施“移动先行,数字第一”,打破原先的介质属性壁垒,迅速转型为全媒体平台,并建立与之匹配的全媒体内容生产与供应平台。  

   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实验教学中心的整体架构体现出鲜明的融合特征。各个平台功能不同,但是统一管理,按照实验项目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各专业技术优势与媒体平台的深度融合,将实验教学中心打造成全媒体内容制作平台和发布平台。  

关闭窗口

武汉体育学院融媒体实验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