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下午,新闻传播学院召开数智时代新闻传播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座谈会。上海体育大学教授张业安、沈阳体育学院编审刘红霞、华南师范大学编审谭广鑫、天津体育学院副编审李相等专家应邀到会,围绕数智化背景下高校如何高质量培养新闻传播研究生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学院教师及研究生代表参加座谈。会议由院长王相飞主持。

会上,与会专家结合多年的研究生指导经验与学科建设实践,系统分析了当前研究生培养中面临的新挑战,认为智能技术和新兴传播形态对新闻传播学科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生不仅要在理论研究上追求深度,更要具备善用智能工具、跨界整合资源、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
张业安认为,体育传播人才培养应立足学科本体,打破“体育+传播”简单叠加的局限,强化学生对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他提出,研究生要在校期间逐步形成“选题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转化能力”四位一体的能力结构,导师应引导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发现问题、破解问题、服务实践。
刘红霞建议,学校和导师团队要发挥过程管理作用,注重在课程体系、课题实践和学术交流中多环节嵌入学术规范与创新方法训练,帮助学生打好学术素养和科研伦理的根基,确保毕业生不仅“写得出来”,更要“用得出去、干得起来”。
谭广鑫分享了多年来指导硕士生的心得,他认为研究生培养应重视个性化成长路径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深入钻研某一方向的同时,积极拓展与产业、媒体、社会的联系,增强学术成果的转化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李相提出,新时代新闻传播研究生应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避免一味追逐研究热点而忽略实际需求。他鼓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国家战略、行业前沿和社会痛点开展跨学科、多维度研究,提升选题针对性与应用价值。
在互动讨论环节,师生就“如何有效利用数智工具提升研究能力”“如何平衡学术积累与实践锻炼”展开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王相飞在总结中指出,研究生高质量培养是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抓手。新闻传播学院将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以“问题导向、能力为本、服务需求”为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凝聚导师共同体力量,推动形成全过程、全链条、全员参与的研究生培养保障机制,持续为体育传播特色学科建设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撑。
(全文转载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官网)